晏阳初研究会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晏阳初研究会

今天,晏阳初过时了吗?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首先应建立在对“三农”的深刻认知之上;伟大的乡村建设工程要立足本土,着眼民族未来;伟大的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必定有一个精英队伍;伟大的乡村建设工程是世界反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先从乡村教育入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也

记者: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杜学元: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摆脱绝对贫困迈入全面小康,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城乡协调发展,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国家发展大业、共享发展成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国际经验已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如果农村发展不好,工农城乡关系就难以协调,经济社会便难以快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较大的消费群体。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化我国过剩产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的和谐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推进,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乡村振兴有何新任务?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有何借鉴意义?

杜学元:我国已按现行标准全面实现脱贫,当前,我们必须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准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为我国的脱贫攻坚成果还存在薄弱环节,如扶贫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对政策资源依赖性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脱贫农户收入稳定性不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仍较为繁重;脱贫人口主体仍然脆弱,尤其是脱贫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部分脱贫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而尚未实现精神脱贫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返贫。

因此,必须将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内容,将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将两者有效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举措方面,我们应珍视并借鉴晏阳初倡导的以文艺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力,以生计教育发展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以公民教育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凝聚农民的团结力,采用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行和加快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生活技能等,只有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

记者:如何以史鉴今推进如今的乡村建设工作?

杜学元: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仅就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教育运动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乡村教育实践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乡村教育文献、宝贵经验及其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这些乡村教育遗产对当今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仅就晏阳初先生而言,他为我们留下了220余万字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文献,其乡村教育实践历时80余年,留下了无数感人事迹,他提出从事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团结精神、实干精神、创造精神、忠诚精神、战争精神、拼命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精神、自由独立精神、不可征服精神和廉正勇勤精神等,对于推进当今的乡村振兴和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必须珍视这些遗产,结合当今的乡村振兴实际加以批判继承,吸取其精髓,充分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时间:2021/5/28


成都市高升桥东路24号
电话:18008099214


四川成人本科 四川成人专科 四川成人专升本 四川成人大学 四川职业教育网